在中国大陆的社交媒体浏览信息,仅仅认识中文是不够的。
由于网络审查的存在,中国大陆的网友们创造出一套新的词汇用以讨论“敏感议题”。而这套词汇在与审查机制的博弈中不断更新升级,令没有身处其中的人越发迷惑。
文/叉奶鱼
一场新型冠状肺炎可以让多少词变为敏感词?
新型冠状病毒爆发之后,由于官方瞒报信息、物资分配不公、政府处理危机效率低下,引起了人们的普遍不满。为了“控制和引导舆情”,官方审查机制开始将新一轮的词汇列为敏感词。
最开始,网友发现“武汉”和“湖北”这两个词在微博上被限流,即如果你的微博内容含有这两个词的其中之一,那么只有少部分人能够看到这条微博。
被限流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许多未被收治的肺炎患者在微博上公开求助,和官方“应收尽收”(收治所有病患)的口径不符,又或是出了其他批评政府的声音,有损政府形象。
网友立刻用“wh”和“hb”代替了这两个词,它们分别是湖北和武汉的拼音首字母,大家很容易便可以理解。
此外,随着公众对红十字会(红会)物资分发能力及公平性的质疑愈演愈烈(根据规定,所有民间捐赠必须通过红十字会,但后者一直不被民间信任),红会也逐渐成为可能会被限流的敏感词,所以网友用“red ten”代替红会。
同时,很多热心捐赠的网友发现自己捐往定向医院的物资被红十字会拦截收走,“物资被红了”或者“归红”也成为近期的热门新词。
在这次疫情爆发早期就发出警告,却被公安局以“造谣”为由训诫的李文亮医生去世那几天,网友在微博上发布训诫书中的内容“你能做到吗?能。你听明白了吗?明白。随后被微博删除,但网友将内容改为了更有反抗意味的“不能不明白”,一度刷屏。
也有一些目前还不是敏感词,却是为这次疫情创造出来的新词。比如,“F4”,F4原本是这个世纪初风靡中国的台湾男子组合,在这次疫情中,这个词用来指湖北省省长,省委书记,武汉市市长和市委书记四人,公众普遍认为他们应该为此次疫情负直接责任。
那些不能/不敢说出口的词
除了这次疫情新创造的上述词汇之外,中国网友在日复一日的网络审查中,已经习惯了用一些别的词汇来替代可能遭到审查的敏感词汇。
最常见的就是“zf”,拼音所写,代表“政府”;“jc”,代表“警察”;“国宝”或者熊猫头像(中国的国宝是大熊猫),代表国内安全保卫,是中国大陆的一个警种,用来维稳;用《1984》中的“真理部”代替中央宣传部;用“梯子”(与“翻墙”有关)或“越南粉”(Vietnamese pho noodles,首字母缩写)代表能够突破中国网络防火墙,浏览外网的虚拟专用网络VPN。
涉及敏感事件的词汇,也是被审查的重点对象。“六四事件”被网友变着法地创造新的替代词,“5月35日”,“4月65日”,“民国87年”,“8的平方”等。
这样的审查制度下,总会闹一些笑话出来。
前段时间知乎(相当于Quora)上有个问题“如何彻底清洗细颈瓶”被莫名其妙删除,原因是细颈瓶和习近平的发音相近。
还有一位家长曾在微博上抱怨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原文也立刻被删除。是啊,人人都在“学习强国”(一个官方app, 名字含有向习近平学习的意思)的时候,你怎么能说“学习不好”呢?
活在这样的审查制度下是一种消耗
中国大陆的主流社交媒体已经全面实行实名制,随着这几年公民社会被打压,网络审查的加紧,想要在仅有的网络空间中讨论公共议题,就只能频繁地使用新词来代替原本的词汇,讨论变得越来越娱乐化,越来越语焉不详。
明确地提出诉求,或者指名道姓地评论某位当权官员,在中国的社交媒体上,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能。就像李文亮医生去世的当晚,微博上出现了一个超级话题“我要言论自由”,很快就被审查机制拿下,彻底删除,相关账号也被封禁。
这导致网友的自我审查越来越多。审查机制的高明之处是它永远不会告诉你,哪些词是敏感词。也许此时是,彼时又不是;对不同账号,监控力度也不一样,也许你不能发,别人却可以发。所以网友只能小心翼翼,为保安全,不断缩小自己的言论范围,避开那些可能触发审查的话题。
大家不得不花费精力和审查机制博弈,大批有才华有抱负的记者、学生、学者和行动者,把智慧和想象力用在寻找仅存的言论缝隙上,把每个词句写得充满隐喻却又能让读者明白。如果不小心被“炸号”,则要重新注册,在茫茫网络空间慢慢找回自己的读者……尽管那些创造出来的词汇很精彩,让人捧腹,但原本可以用于深入讨论的时间和精力,就这样消耗在了和审查机制兜圈上。
说什么怎么说被限制了,想什么怎么想自然也会受到影响。只有当“说”不再如履薄冰、反复掂量,“想”才能无所畏惧、自由多元。这一天,什么时候才能来到呢?
*本文由合作撰稿人提供,如果您愿意成为我们的撰稿人,与我们共同创作面向中文读者的人权评论、人权百科和适应中文语境的人权报道,请与[email protected]联系,来信请在标题处注明“撰稿”并附上个人简介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