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疫情遇上科技,在武汉看见未来?

从移动支付到线上电商,中国居民越来越习惯把自己的日常生活交给科技。“科技兴国”也成为近些年最流行的说法之一,有海外留学生甚至吐槽国外生活网购、移动支付多么不方便,和中国相比是多么落后。

如果你此刻因疫情,活动被限制,就更能感受到互联网科技救命般的存在:外卖app成为了口罩一样的生活必需品,吃穿用度都离不开一个个小区团购群。这些科技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然而科技带来的问题,随着疫情的爆发,也愈加凸显。

文/叉奶鱼

用个人信息换取出行许可

在中国生活,用个人信息换取使用公共服务的权利已经成为大部分人的习惯:手机卡和火车票都是实名制,迁徙到其它城市需要办理居住登记,微信群聊要绑定信用卡 ……而疫情的到来,拓宽了这种交换的广度和深度。

为了精准定位潜在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包括上海和深圳等城市,都开始实行地铁实名制,只有实名验证通过的乘客,才能搭乘地铁。

同样的实名制也计划在电影院实施,根据北京市电影局联合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新冠肺炎流行期间北京市电影行业复工防疫指引(1.0版)》 “售票处应建立观众信息登记制度(姓名、性别、住址、身份证号、联系电话、观影影片及放映时间、影厅号和座位号)”

二月中旬开始,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给用户发送短信称,可以为他们提供过去15日和30日内途径城市(停留超过4小时)的信息,只要回复相关代码即可查询。这项服务看似“自愿”甚至带有“便民”的性质,有多个城市的火车站、甚至社区不管个人实际情况,要求乘客或住户必须出示这些信息,确认未到过疫情严重的地区(如湖北)才可以进站/社区。要知道,运营商利用手机漫游服务来掌握用户过往途径城市,这项服务并不保准百分百准确,网上也屡屡见到“被漫游“到自己没去过的地方的抱怨。

同时,微信、支付宝还有央企中国电子科技都分别推出各种“码”,用颜色区分安全等级。支付宝的“健康码”二月中上线,通过自主申报个人信息与市政府后台数据校验比对,生成三色码:

“健康码”在杭州推出后已经有五千万人使用,如果没有绿码,出行会大受限制。但有网民投诉信息不透明,不知道自己领到黄码和红码。纽约时报更报道,一旦用户授权APP访问个人数据,会有一个名为“向警察报告信息和地点”的程序会把用户位置和识别编码发送伺服器。

上周,央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也推出“畅行码”,交通、铁路、民航等数据由国家直接提供,据称能精准定位乘客飞机或火车的“前三排、后三排”。“畅行码”在美团APP上线,并在海南,湖南,新疆等地使用

用疫情把监控“合理化

如果说以个人信息交换公共服务,还能算是某种“自愿“行为,那人脸识别这种无处不在的科技则从来不会在乎个体的意见。

早从去年开始,包括北京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在内的高校都在学校门口放置了人脸识别设备,该校注册的师生经过刷脸才能进入校园。

在疫情蔓延下,一些小区也开始使用人像识别和红外线自动测温设备。 最近更要求住户提供个人照片和身份证信息, 说是为以后建立的人脸识别系统作准备,住户以后可以自助刷脸进入小区,无需再检查身份证。目前小区还没安装系统,但可以预测这措施会在不久将来实施。

也因此有不少人忧虑,政府是在利用疫情更“合理“地推进一系列监控,掌握公民的行踪,压缩自由的边界。

疫情之下,是以“公共安全”为名的从出行到娱乐的全面信息掌控。这些措施的必要性与有效性在实施前并未得到讨论,在实施后也不容置疑。公民是否可以以侵犯隐私为由拒绝提供信息?收集的信息将被谁所用?在疫情结束后是否会停止?

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

*本文由合作撰稿人提供,如果您愿意成为我们的撰稿人,与我们共同创作面向中文读者的人权评论、人权百科和适应中文语境的人权报道,请与[email protected]联系,来信请在标题处注明“撰稿”并附上个人简介及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