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毒”式歧视下,亚裔的困境与挣扎

文/张妮可

新冠疫情蔓延之际,世界各地接连传出针对亚裔人歧视的新闻。或遭受言语冷待,或经历肢体暴力,无论是选择留下的留学生,被公司委派到外地工作的,长期在国外生活而已经入乡随俗的亚裔群体,无不生活在歧视的阴影之下。

“我不是病毒”

在疫情扩散全球的初期,在某些国家,戴口罩很快就被标签为“携带病毒”。

来自中国青海的留学生Tong在伦敦读书,在学校时都会避免带口罩,因为没有人这么做,她担心戴口罩会让她遭受歧视或被人殴打攻击。有医生友人叮嘱她伦敦的疫情已经非常严重了,必须采取防疫措施,在遭受歧视和面临感染风险之间,Tong选择了后者。

来自香港在英国工作的Sophie也有同样忧虑,直到3月23日英国的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经超过了3000例的时候,Sophie才第一次有胆量带上口罩出门。而在此前,Sophie一直为自己陷入的两难处境而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随着疫情的爆发,是愈加强烈的在全世界各地出现的面对华人或亚洲人的污名、敌意、排斥与歧视。根据网站Sinophobia Tracker的记录,从2020年1月1月以来,截止3月24日,有超过60篇新闻报导了新冠肺炎爆发期间(未排除报道重复事件的新闻),带有排华情绪的攻击行为。这些行为不单单包括语言上的暴力,如被辱骂、羞辱是“病毒”、或被恶意取笑;还包括肢体上的暴力,如被扔鸡蛋、遭受殴打。而遭受到攻击的对象不单单包括中国大陆人,还有香港人、越南人、新加坡人等亚裔人士。

根据BBC报导,一位新加坡留学生在英国伦敦被4名陌生人拳打脚踢至眼睛淤青、鼻孔流血、面部区域骨折。而攻击他的男士曾对他大喊:“我不想你将新冠病毒带到我的国家。

歧视的行为不单单出现在西方,还存在于亚洲地区。根据香港经济日报,位于香港、韩国、越南的部分商铺曾张贴不欢迎中国人入内的告示。对此,学者曾批评这种措施不但没有防疫效果,还可能导致防疫措施的松懈。

这些报道给Sophie和Tong带来了不安全感与恐惧。 Sophie觉得,疫情中的种族歧视的根源是,有人觉得病毒是由华人或者亚洲人带来的。而Tong则觉得,这样的情绪有时候是人面临威胁时自然的恐惧反应。

“中国恐惧症”?

Winnie.W.H是一名定居在比利时的香港人,工作是家务助理。 2月份,她到一位客人家里工作的时候,这位客人质问她说:“你没有病吧?如果有的话,你今天就不要在这里工作了。” 当时Winnie马上表示自己很健康,而且好几年都没有回过香港。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她不断在不同的客人身上听到类似的话,比如说:“你们这些中国人,把新冠病毒带来我这里”,又或者是要求她停工两个星期。

“不是我有没有病的问题,而是我是中国人的问题,”Winnie觉得。她发现,她的客人往往觉得新冠肺炎不过是感冒,但这种“感冒”是中国人带来的。这让Winnie觉得客人针对的并不是病毒本身, “他们的忧虑是一种歧视。”

Winnie表示,即使比利时的输入病例大部分是来自其他的欧洲国家,但人们还是明显忌讳中国人。当地人认为是因为中国政府前期隐瞒疫情,没有马上采取防疫措施,才导致病毒的扩散。而这种对中国政府的不信任,正让当地人对病毒的恐惧转移到了所有华人身上。

有一次,Winnie去朋友开的商铺,当她站在门口的时候,一位工程判头对着她大喊:“关门啦,你朋友开的那间take away关门啊!Coronavirus! ” 她大吃一惊,反问对方。对方回应说: “不就是你们带来(病毒)的。” Winnie马上照下了对方的样子,并向市政厅投诉他的种族歧视言论。但市政厅的工作人只是表示对方不应该说这样的话,未对投诉进行了记录,更没有什么处理。

Winnie在比利时生活了二十多年,她觉得自己已经成为了一个 “披着中国人的皮的比利时女人” 。她精通比利时的传统菜谱和当地语言,对比利时的历史、政治制度无比的熟悉,她身边的大多数朋友也都是比利时人。谈论到比利时的文化,是Winnie接受访谈时最为雀跃的时刻。

而这是她第一次感受到歧视,Winnie感叹道:“这次之后,我就发觉,无论我多融入都好,你不是(比利时人)就不是了。”Winnie希望,在自己入乡随俗的同时,无论是作为香港人还是中国人,自己都能得到尊重。

安慰与理解

疫情下,来自他人的支持和理解变得特别宝贵。

Tong记得,她生日那天,有位陌生人看到她的手推车上的蛋糕,曾主动和她表示生日快乐。那一刻她觉得很开心, “因为我当时带着口罩手套,超市里人见着我都躲着我走,他看到我也没有害怕还想搭话” 。她还觉得普通情况下,对方其实没有必要搭话,“或许他是因为听到最近有针对华人的扉言蜚语,希望通过这样的行为来鼓励我。”

面对因疫情而起的恐慌情绪蔓延,我们应如何重建信任?

新冠病毒疫情已不仅是地域性的问题,而是名副其实的全球性问题,国际间的互助,人与人之间的支持尤其重要。

“UnCover疫中人”计划将华人的个体书写翻译成英文;Chinese against Racism Virus小组则在英国伦敦发起反对种族歧视的集会;“海外中国人的疫情日记”收集海外华人疫情时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思考。这些行动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试图跨越刻板印象、污名,去呈现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个体。让个体不再只是一个符号、身份的注记或者是模糊的面孔,而是有着喜怒哀乐的人。而这些行动也都相信着,共情与联结能够击破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