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倪伟平 (William Nee) 国际特赦组织中国研究员
6月19日,美国正式退出了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在推文中表示:“以中国、古巴、刚果民主共和国及委内瑞拉为成员国的人权理事会浪得虛名。”
With members like China, Cuba, the Democratic Republic of Congo, and Venezuela the Human Rights Council is not worth its name. pic.twitter.com/K7Ad2G6CeE
— U.S. Mission to the UN (@USUN) June 19, 2018
此条推文却巧妙地未有提及美国的盟友,如沙特阿拉伯这个应为大规模的人权侵犯现象承担责任的国家。
人权理事会不尽完美,其成员国的作为经常受到国际特赦组织等机构关注,但它仍是追究责任和伸张正义的重要力量。
美国最近这次从国际机构中退出向全球其他国家传递了什么信息?这个问题在不少人的脑海中浮现,或许,更加贴切的问题是多名中国观察员所提出的,也就是这对中国来说代表着一种“胜利”吗?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愈加积极地寻求影响国际人权治理,这可以也本应是一项积极的进展。
过去,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合国宪章》的起草过程中,中国是唯一一个呼吁在宪章中明确规定反对种族歧视的国家,这也是美国和其他战胜国所反对的。
然而,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如今却提倡中国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
国际特赦组织认为这是有问题的,因为中国政府便可永远在其认为人权义务对自身太过不利的情况下忽视人权标准。人权是不可分割且相辅相成的,政府不能干脆摒弃那些其认为碍事的人权。
在习近平主席治下,中国政府推进“构建人类共同体”等模糊概念,作为全球议程中的框架概念。
最近一次由中国政府提出的具争议性决议在人权理事会3月举行的会议上获得通过。人权活动人士注意到,诸如“公民社会”或“人权捍卫者”等核心人权语言并未在决议中出现,但“互利合作”这种模棱两可的词语却出现了9次。
来自中国政府的决议中缺少人权语言并不令人意外,众多人权理事会成员国反而担忧中国政府在暗地里尝试重整国际制度。
“互利合作”很像中国政府在国际发展中推行自身议题时喜欢使用的另一词汇:“合作双赢”。这表面听来不错,为何不让每个人都赢呢?
但在中国政府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推动进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中,常常有人和社区不但未从中获益,反而因家园和农场被占而被剥夺了食物权或住房权时,实际上蒙受损失。
这些人能够要求自身权利受到保护的理念是在经济发展中确保究责的基本要素,但中国政府在另一于12月发布、显示其思路的《北京宣言》中宣称,“生存权和发展权”是实现个人人权的先决条件。
当中忽视了食物权和发展权既是个人权利又是集体权利这一事实。若人们无法申诉和组织起来倡导上述权利,这两种权利均会遭到损害。
试着挑选尊重哪些人权,却又同时限制公民社会组织为被政府或企业伤害之人进行倡导的空间,不过是保证将受害者排除在中国政府所谓的在国际合作中享有“互利”的人之外。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府提出的问题决议表示反对。其在反对时表示:“中国政府显然意在通过这一决议削弱联合国人权体系及构成其基石之准则。”
然而,尽管各国之间就该决议出现争论和激烈谈判,但只有美国对中国政府的决议投了反对票,28个国家投了赞成票,17个国家弃权,当中许多国家不想令中国政府不悦。
在如今美国退出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或许更加容易在人权理事会中施加影响,因此,世界上其他国家比以往更加需要确保维持高标准并让这些标准不被削弱。
英文原文首发于Inkst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