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国际特赦组织蒙古分会倡议协调员曼可佳格尔•普瑞布(Munkhjargal Purev)
成功的取得历时7个月。自3月起,法国、德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及伊朗等世界各地心怀关切的支持者开始向蒙古首都的市政官员寄送邮件及信件。如今,当地居民终于从摇摇欲坠的危楼搬进了更安全的住房中。
在此期间,包括我在内的国际特赦组织蒙古分会员工同该楼居民密切协作,带着他们的关切不知疲倦地奔走于各政府部门间。
与此同时,这些居民却不得不继续住在乌兰巴托苏赫巴托(Sukhbaatar)区一栋被称为“3号楼”(Building #3)的公寓楼内,大楼内垃圾遍地,也没有暖气,在一座冬季气温通常降至零下30度的城市中,这样的居住环境令人无法想象。
问题始于2015年初,当时私人开发商向3号楼居民许诺,将为他们提供位于一栋即将修建的新大楼中的公寓。对于住在没有自来水和厕所的3号楼内的居民来说,这一许诺是诱人的。
新大楼的修建计划是蒙古政府大规模重建项目的一部分,该项目于2013年全面铺开,旨在应对人口快速增长、治理污染、提供更佳的住房条件及更便捷的服务。项目之一便是对存在结构问题的不安全公共住宅楼进行重建,3号楼即属此类建筑。
至少28家住户接受了私人开发商提出的补偿安置方案,即在新楼修建期间为搬离3号楼的居民提供1年的租房补助。开发商要求他们拆掉屋内的门窗,以防他人搬进空房。
5户拒绝了开发商提议的居民继续住在那里,但楼内的居住环境进一步恶化;管道及其他建筑材料以及垃圾都被倒入楼中。于是,留守的住户,包括一名需要坐轮椅的残疾人,靠着从燃气炉和电暖器中获取的微弱热量及少许舒适,瑟瑟发抖地度过了气温低于零度的冬季。
2016年的春天来临之际,新大楼的修建依然毫无进展,搬离3号楼的居民在所获补偿金花费殆尽的情况下又陆续搬了回来。约在那时,国际特赦组织发出了首份紧急行动声明呼吁,要求世界各地的人致函乌兰巴托政府,促请他们立即向这些居民提供替代性住房。
成功来得正当时,因为又一个凛冬即将来临。10月,我们从乌兰巴托市长办公室获悉,已有10户家庭获得重新安置,替代性住房距3号楼仅30分钟左右的时间。
尽管这只是新大楼修建完成前的临时安置所,居民依然对此表示欢迎并甚感宽慰,那些在破烂不堪的3号楼内熬过2015年末至2016年初的冬季的居民尤有此感。当中一名53岁的居民向我们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我有了一套两居室的公寓,房间既暖和又舒适,我又能和我女儿一家住在一起了。这都亏了国际特赦组织的帮助。”他的女儿之前因为年幼的孩子生病而不得不搬去与亲戚同住。
目前来说,我对3号楼住户的境况感到满意。然而,他们所经历的困境正是当重建项目出现问题时,这座城市中的许多其他居民可能面临的真实后果。
3号楼的居民
58岁的佳噶思可汗(Jargalsaikhan),前30室住户:
我在2003年买下这套公寓。那时,暖气设备完好。2005年,因为患上中风,我搬去别处接受照护。后来我又搬了回来,因为这是我的家。开发商威胁说要切断大楼的电源和暖气。空置公寓中的地板、炉子以及暖气管等设施都被偷走了。这使更多公寓内没了暖气,也让整栋楼变得更冷了。那是我人生中最难熬的一个冬天。没有暖气,我只能靠电热器取暖。也可以说是一种幸运吧,我的身体对冷热并不十分敏感。
53岁的龙戴江仓(Lundeejantsan),前45室住户:
我们家有我、女婿、女儿、两个外孙共5口人。我本打算留在楼内过冬,但在2015年12月,我因为病得很重不得不搬了出去。今年4月,我又搬了回来。2015年8月,我女儿同她们全家都搬走了。她们也不得不搬走,因为我的两个外孙住在这里都生病了。但我必须坚守,保卫我们的家。这真不容易。我的两个外孙都还很小。年长些的两岁半,小的那个才6个月大。我想念他们。但我无处可去。
今天,我们发布了政策简报《未达标准:蒙古乌兰巴托的适足住房权》,详述在明确及适当的政府法规缺失、有效的咨询及监管缺位的情况下,受重建项目影响的个人如何被置于一系列人权侵犯的危险之下。